因為足底有64個反射區(qū),分別對應著人體的五臟六腑,因此我國自古就有天天洗腳勝吃補藥的說法。泡腳應該在晚上7-9點,泡腳可以補充氣血。晚飯后的半個小時內(nèi)不要泡腳,因為吃飯后人體的血液大部分流向消化系統(tǒng),這個時候泡腳本身應該流向消化系統(tǒng)的血液就會流向下肢,使消化系統(tǒng)沒有足夠的動力來消化食物,最終導致的消化不良,另外泡腳時間并非越長越好,泡腳的正常溫度為36-37℃,泡腳的水溫要比正常體溫高出2-3℃,約為40℃的,泡腳的水要足夠讓水到達小腿處最好,至少要沒過腳踝。
泡腳可能有以下的一系列的作用,比如泡腳可以治療感冒、可以治療風濕,還可以減少手腳的冰涼,還可以改善睡眠,另外有保養(yǎng)腎臟和延緩衰老的作用。
泡腳的時間不宜過長,以15-30分鐘為宜,如果是由于更多的血液循環(huán)流向下肢,體質(zhì)虛弱者容易因腦部供血不足而感到頭暈,嚴重者甚至出現(xiàn)暈厥,其中心腦血管患者老年人應格外注意,如果有胸悶,頭暈的感覺,應暫時停止泡腳,馬上躺下休息,飯后半小時內(nèi)不宜泡腳,因此從這個泡腳的情況來看,腦梗死的病人,尤其是腦梗死急性期的時候是不適宜泡腳的。